Tesla 年度代表字 “Dominance”!
2021 年是 Tesla 突破性的一年,CEO Elon Musk 之前表明除非有特別需要,否則不會參加季報法說,2022 年第一次的法說會,他除了交出令人驚艷的財報成績單外,釋出的訊息是了解公司發展方向難得的機會。
Morgan Stanley 分析師 Adam Jonas,2 月 3 日 發布的研究報告,認為 Tesla 在 5 年內美國市占率超越 GM、2027 年營收超過 GM 加上 Ford,預期北美市占率達 18%,但這個目標其實低於 Tesla 的目標。
從產業發展分析來觀察,筆者認為特斯拉 2022 年專注快速提升產量,強化大量交付能力的領導地位、滿足爆發性成長需求的策略,是絕對正確的方向,一個字總結 Elon Musk 在整個法說會釋出,能代表 Tesla 的 2022 年度代表字是 “Dominance!”
特斯拉突破關鍵的2021年
2021 年特斯拉寫下多項歷史紀錄,在其發展史上注定是關鍵性的一年
- 全年淨利潤達 55 億美元、YoY 暴增 760%,三倍於 GM 的 17.41 億
- 全年交付 93.6 萬輛、同比成長 87%
- Model Y、3 成為美國豪華車銷售前兩名
- Model Y 為中國高端 SUV 銷量第一,包含燃油車在內
Source: wsj.com |
Chartr 一張季營收趨勢圖的標題,簡短為 Tesla 在 2021 年達成的里程碑寫下了註腳
特斯拉不燒燃料、也不再燒錢了!
2021 年是 Tesla 重大轉折的一年,已經連續 11 季賺錢,對投資人而言,整個市場開始進入百花齊放、競爭者車海戰術來襲,也需要從新的觀點來理解 2022 年 Tesla 的發展。
Source: Chartr.com |
追求 20% 以上的市占率目標
2021 年 EV 的激烈競爭正式開跑,雖然 Tesla 技術領先競爭對手 3~5 年,面對電動車成長拐點已到、未來 10 年拋物線高速成長、競爭對手車海戰術入局的變局,Elon Musk 作為 CEO,在 2022 年選擇加速擴大產能,拉大競爭差距。
《 EV 成長拐點已到 》
Bloomberg 2022 年 2 月 1 日文章 “EV Sales Reach 'Inflection Point' 「EV 市場成長拐點已到」,下圖節錄自
IEA 國際能源總署 2022 年 1 月 30 日的報告,2021 年儘管受限於供應鏈問題:
- 電動車銷量大幅成長,YoY 成長率達到 115%、佔所有汽車銷售量的 8.57%
- 歐洲電動車銷量占比達 20%
- 中國電動車銷量占比達 15%
而 Tesla 在 2021 年的銷量年增率高達 87%、卻低於整體市場的成長,Tesla 有必要加速產量的提升,否則市佔率必然下滑!
2010~2021 年全球電動車銷量、市占率
Source: IEA |
《 未來 10 年進入拋物線式高速成長 》
2021 年 10 月 Fortune 報導,歐洲電動車的銷售在 7 月首次超越了柴油車,BEV 純電車的成長正處於爆發增長的起點!
2021 年 BEV 仍僅佔汽車市場 8.6%、6.6 百萬輛,根據國際能源總署 IEA 的預測,輕型乘用電動車 PLDV BEV (PLDV: Passenger Light Duty Vehicle) 到 2025 年的 4 年期間,市場將達 45.1 百萬輛、成長近 7 倍!
Ford 福特汽車在 1 月 4 日宣布,將 F-150 Lightning 的產能提升 2 倍至每年 15 萬輛,Mustang Mach-E 的產能增加 3 倍,至每年 20 萬輛,合計一年產能達 35 萬輛。
儘管 2021Q4 僅交付了 26 輛電動車,但路透社 2 月 9 日報導,GM 通用汽車 2022 年計畫將電動皮卡、SUV 產能擴大 6 倍,計畫在 2022、2023 在北美地區共交付 40 萬輛。
為保持市占率與高速成長,Tesla 有必要持續大幅增加產能,滿足市場需求、維護市場領頭羊的角色, 2022 全力推動德州、柏林工廠的進入大量生產,加州、上海工廠的產能提升,在每個公司都是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是合理且勢在必然的策略選擇。
- Tesla 在 2021 年共交付了 936,172 輛、YoY +87%,BEV 全球市占率達 21.3%
- Gartner 預測 2022 年 BEV 市場為 6.4 百萬輛、YoY 成長率達 45%
- 為提升 2022 年市占率,Tesla 產量必須成長超過 50%
- Musk 法說會表示: "2022 over 2021 ... comfortably above 50%",認為能輕易達到 50% 的成長
2020~2030 年全球電動車市場預測
Source: IEA 國際能源總署 |
《 競爭者車海戰術 》
截至目前為止,EV 的發展跟智慧型手機的發展極為類似,Tesla 如同 Apple 的 iPhone 顛覆了汽車市場,Tesla 在 2020、2021 取得相繼的高成長與成功後,眾車廠正式進入了類似 Android 手機採取的機海戰術來對抗 Tesla。
下圖是 McKinsey 麥肯錫顧問公司在 2022 年 1 月發布的報告,2019 到 2022 年累計將有高達 523 種 BEV 純電動車款發布!
2019~2022 新款、純電動車款發布數高達 523
Source: McKinsey |
根據 iPhone 的歷史經驗,在產品高速成長初期,面對競爭對手的機海戰術,不是擴大產品種類,而是提升產品實力、快速增量,成功提升消費者「心佔率」,奠下不敗基礎。
預期 2022 年競爭對手仍受制於供應鏈問題、喊出的產能可能無法放大的困境,例如 Ford 福特汽車 2 月 3 日盤後發布財報,但 2 月 4 日宣布 8 條產線因晶片短缺問題將停工,其中包含 Kansas City 的 F-150 產線。
因此,Tesla 採取專注於導入 4680 電池、提升現有車型競爭力、衝刺產能的策略是極為合理的戰略選擇。
《 CyberTruck 延後推出的影響 》
市場有看法認為 CyberTruck 延遲至 2023 年推出將影響 Tesla,競爭者有 Ford F-150 Lightning、Rivian R1T、GM 的 Hummer 及 Silverado 等,但仔細思考以下幾點,就知道其實競爭對手在 2022 年仍不足懼,預期 CyberTruck 的延遲推出,對 Tesla 的發展不至於有影響:
- Pick-up truck 市場幾乎只在北美,而美國電動車發展雖然快速,但占比僅有 3%,大幅落後歐洲的 15%、中國大陸的 12%
- Ford 的 F-150 Lightning、Rivian R1T 與 CyberTruck 造型迥異,實屬不同客戶群體
- Ford 仍深陷供應鏈泥淖,預期 2022 年交付的時間、數量都將不如預期
- Ford 2 月 3 日盤後發布財報,但 2 月 4 日就宣布, 8 條產線因晶片短缺將停工,其中包含 Kansas City 的 F-150 產線
- Rivian 2021 全年僅生產了 1,015 輛,2022 年全年產能不到 15 萬輛,目前每週僅能生產約 200 輛,1 月份負責產能提升的 COO 離職、電池大量供應商仍未能確定
- GM 的 Hummer EV 價格超過 10 萬美元,超過 CyberTruck 一倍
- GM 的 Silverado 預期要到 2023 年春天才能開始交付,2022 年並不構成影響
事實上,法說會上 Musk 表示如果 2022 年推出新車款,將導致全年生產數下滑!
左上:F-150 Lightning、右上:R1T、右下:Hummer、左下:Cybertruck,Source: motor1.com |
關鍵的 4680 電池技術
2021 年支持 Tesla 銷量能大幅成長的關鍵,是其卓越的工程能力、克服了晶片短缺的挑戰,然而 Musk 法說會時表示,儘管 2022 年供應鏈問題可能持續但將緩和,限制其 2023 年成長的瓶頸可能是電池。
《 電池成本需要再降低 50% 》
金融時報估計 2020 年 BEV 純電車成本較 ICE 燃油車高出 45%,而電動車的電池占其成本高達 40%,並預測到 2030 年 BEV 跟 ICE 的成本差異僅剩 9%,但電池的成本還需要大幅下滑 46%!
ICE vs BEV 成本結構 - 2020 vs 2030
1936 年提出的 Wright's Law 萊特定律為「生產規模增加一倍、成本以固定比例下降」,Bloomberg 資料顯示,過去十年鋰離子電池組 (Lithiu-ion battery pack) 的成本已經降低了近 90%,但電池成本仍需要下降 50%,才能接近 ICE 燃油車的成本水平,因此鋰電池技術還需要持續大量的研究與資金投入,更重要的是大量自動化生產的技術。
《 4680 電池是 Tesla 競爭力再上層樓的關鍵 》
對 Tesla 2023 年的成長而言,最重要的一個關鍵就是 2022 年成功將 4680 電池導入量產,4680 電池是 Tesla 到 2025 年之前,大幅降低電池成本、提升續航、輸出效能,甚至是 2023 年推出 Cybertruck、Tesla Semi 的重要關鍵。
法說會中,公司證實了網傳 4680 電池生產設備在德州超級工廠已安裝完成,並已開始製造採用 4680 結構化電池組的 Model Y。
Panasonic 4680 vs 2170 電池尺寸對比
Source: Panasonic |
取代 2170 的 4680 電池,不是單純的放大電池本體尺寸這麼簡單,在電池本體部分特點包含
- 無極耳結構設計 (tabless) :降低內阻、提高生產效率
- 矽碳負極材料:10 倍於石墨的電荷容量、更低的成本、特殊塗層技術克服發熱膨脹問題
- 高鎳無鈷正極:降低鈷的依賴、減少成本與降低供應風險
- 乾式電極、捲繞工藝:提升能量密度、降低發熱、提高生產效率
4680 電池能實現其競爭力上:
- 5 倍電池容量提升
- 16% 續航增加
- 6 倍輸出功率
- 960 個 4680 電池 vs 4,416 個 2170 電池,減少 370 個零件、更低的成本
- 更大、堅固的電池本體,結合結構化車體提升車體剛性
- 14% 續航提升、重量減輕 10%
Source: Munrolive.com |
在電池組設計上,和底盤結構設計整合優化,採用蜂窩、無模組技術,以採用 2170 電池、74 kWh 的 Model Y 為例,同樣空間將可容納將近 130kWh、暴增 75%。
此外,更大的電池本體尺寸、新的蜂窩設計,直接增加了車體結構強度,Tesla 更預期電池成本可望降低一半,等同於將 McKinsey 對 2030 年電池成本的預測,提前了 7~8 年實現!
安裝 4680 結構化電池組的 Model Y 剖面照片
Source: Tesla |
《 只有 Tesla 能從 BEV 賺錢? 》
McKinsey 麥肯錫顧問公司 2020 年發布的 “Improving battery-electric-vehicle profitability through reduced structure cost” 報告中指出,汽車 OEM 公司認為很難從純電動車上獲利,約有一半的廠商認為每台車獲利低於 $2000 美金,以電車平均售價 5 萬美金計算,毛利率只有 4%,遠低於生產燃油車的平均 7%!
過去 Elon Musk 一再強調製造能力是 Tesla 的競爭優勢之一,2021 第四季 Tesla 電動車的毛利高達 30%,每賣出一輛車的獲利高達 1 萬美金以上。
電池目前佔電動車高達 40% 的成本,2022 年專注於 4680 電池的導入與大量生產,將能替 Tesla 擴大未來幾年的領先優勢。
大多數汽車製造商認為很難從電動車上獲利
此次法說會上,Musk 表示 2021Q4 德州、德國超級工廠已經開始生產,但重要的是何時能進入大量生產、客戶交付,配置結構化 4680 電池車體的 Model Y,本季會在德州工廠開始生產,預期很快會得到認證、開始交付客戶!
根據德國當地人士最新消息顯示,德國超級工廠目前進入最後審批階段,但以德國人的龜毛、呃嚴謹來形容好了,預期還需要數週的時間才能通過核准,之後還需要驗證產出的 Model Y 順利通過認證,才能正式進入大量生產。
Update on the permit for #GigaBerlin:
— Tobias Lindh (@tobilindh) February 9, 2022
The permit will not come in the next days, but the authorities are now working on the actual permit document which will have several hundred pages.
僅管 2021Q4 iPhone 的市占率只有 22%,卻獲取了智慧型手機市場 75% 的獲利,如果 Tesla 策略與執行得宜,電動車的賽局似乎也將有類似的情況。
即使 Tesla 的市佔率維持在 20% 左右,但強大的技術與製造能力,讓 Tesla 的毛利率持續提升,即使沒有無人駕駛的貢獻,2025 年前將是極少數能夠從電動車銷售中大幅獲利的公司!
無人駕駛出行服務
Musk 在法說會上表示,透過雲端軟體更新的 Robotaxi 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將成為歷史上增值最高的資產,將能提高Tesla汽車的使用率,對行車安全有深遠的影響,並加速朝向永續能源轉型。
這也是首次 Tesla 正式針對 Robotaxi 的明確表態,Musk 說「他個人認為」FSD 今年能達成安全程度超越人類駕駛,並有充分信心可以達成,未來更將成為Tesla最重要的獲利來源。
根據 McKinsey 麥肯錫顧問的分析,今日私家車的出行費用為 1.5x 的話,Taxi 高達 6.3x、出行服務 (ride-hailing) 的 Uber、Lyft 大約為 5.8x,大眾運輸則只需 0.9x。
到 2030 年時,Robotaxi 有機會達到 2.5x、遠低於 Taxi 、出行服務的費用,如果加上共乘的話,Robotaxi 則能達到 1x 的成本、低於私家車。
McKinsey 麥肯錫顧問 2021 年的調查顯示,大多數業者認為 L4 無人駕駛將在 2024~2025 正式在高速公路實現、2026 在市區道路實現。
然而願景很美好,現實很骨感,實現無人駕駛的技術很困難,無論認不認同,或看不看好 Tesla 的全視覺自動駕駛方案,現實上最大的障礙是法規監管。
McKinsey 的調查顯示,政府監管是實現無人駕駛最大的障礙,從北美的 52%、到歐洲的高達 70%,既有車廠認為佔 61%、新創認為佔 58%,認為科技是障礙的占比還不到 30%。
因此計算 Tesla 估值時,這部分信仰不足的投資人,建議可以暫時忽略,接受華爾街分析師 2022 年的目標價 $1300~$1400。
如果認為 Tesla 發展道路正確、認同其技術能力的,則可以參考 ARK 的估值,只是最快實現不可能在 2022 年,需要信仰加持、長抱!
去年 9 月完成第一篇自動駕駛介紹文章,礙於時間還在整理下篇文章需要的資訊,有興趣的讀者敬請期待。
Optimus 機器人
Tesla 發布令人驚艷的 2021Q4 財報,隔日股價大跌 11%,近半個月以來,股價一直橫盤震盪終於回到財報前水準,最主要大概以下幾個原因:
- 市場過度解讀 Musk 對供應鏈繼續影響 2022 年的看法
- 2022 將沒有新車款上市,推遲 CyberTruck 到 2023 年,甚至沒有 $25k 價格車款的開發,將影響 Tesla 的發展
- Musk 認為 2022 年最重要的是 Optimus 機器人的開發,認為長期可能比電動車事業更重要
事實上,2022 年供應鏈問題必然較 2021 年緩解,$25k 價格車款其實不會增加 Tesla 的獲利,甚至反而佔了高價車款的產能、傷害產品毛利,產能擴張計畫既定下,也增加不了市佔率。
前面分析過 4680 電池的導入,終能將電池成本再降低 50%,讓Tesla 的整車成本再降 20%,CyberTruck 延遲到 2023 年也分析過無明顯影響。
Optimus 成為市場質疑的重點,其實網路上法說會的逐字稿,都漏掉了 Elon Musk 提到今年缺工的影響不下於供應鏈問題,並認為未來可能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隱憂,畢竟發達國家包含美國的生育率逐年下滑,而國家的 GDP 與 該國勞動力人口數成正相關,因此其投入 Optimus 的開發是工程師情懷,著眼於解決未來可預見的社會問題。
未來 5 年世界各主要國家、地區勞動力成長趨勢
Source: JP Morgan 2021 |
從科技的角度來看,即使自主避障遠較公開道路的無人駕駛難度低許多,要在 2022 年實現人形機器人 Optimus,的確是幾乎不可能的任務,更遑論其實現後的成本,但 Musk 是公認有執行力的天才,發言炒幣也不炒作自家股票,投資人可以選擇當 Tesla 的股東、支持這樣的理想,也可以選擇不支持。
結 語
BEV 電動車的成長拐點已到,2022 年 Tesla 的代表字就是 “Dominance”,專注於提升現有車款產能、導入 4680 電池提升競爭力,是擴大領先地位、實現絕對主宰地位的必要抉擇。
Musk 法說會上表示,2022 年若推出新車款,將導致全年生產數量下滑,Tesla 目前已經供不應求,面對接下來 EV 的爆發性成長,勢必需要快速提高產能、滿足市場需求,而 Cybertruck 的競爭對手不是產能無法提升,就是大概率仍受供應鏈問題困擾,推遲到 2023 年的影響微乎其微。
除推動德州、德國工廠進入大量生產,既有工廠優化提升產能外,法說會也釋出年底宣布新廠建設位置,預期 2022 年能輕易的超過 50% 的成長、接下來公司的成長可期。
長期來看,FSD 可能成為 Tesla 最重要的獲利來源,但對所有開發自動駕駛公司而言,法規監管是最大、不可掌握的變數,然而華爾街 2022 年 $1300~$1400 的目標價,純粹著眼於電動車市場的銷售成長,並未將自動駕駛的經濟效應納入考量。
Musk 認為 2022 年最重要開發的產品是 Optimus 人形機器人,認為 Optimus 將比電動車事業具備更大的潛力,因爲經濟發展的關鍵是勞動力,無法想像缺工的經濟、社會能如何發展,Optimus 存在的目的在解決這個問題!
美股探路客推薦 風傳媒 x 華爾街日報 VVIP 優惠的中、英、日文版優惠方案,平均每天不到台幣 $11,歡迎使用推薦碼 RAIKKWSJ 訂閱,獨家享有巴菲特指定教科書贈書活動
0 comments